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全国配资炒股门户,无数普通少年儿童的命运被无情地改写。他们或许还不懂得什么是家国大义,却在目睹了家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后,将家仇国恨深深埋藏在了心底,在苦难中追寻着希望的光芒。
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何其芳于1939年创作的《一个太原的小学生》,真实记录了一位十四岁少年从沦陷区的学生成长为抗日小战士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何其芳随贺龙的部队经过晋西北期间,在岚县收集素材、回到延安完成的。
在《一个太原的小学生》中,韩天卫是太原城里一个普通的小学生,跟着父亲在英国教会医院的职工住宅里生活。哥哥以前在同蒲路的车站上班,铁路被敌人占了后,便失业在家。一家人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然而,太原城沦陷后,日子全变了样。学校改了,成了“第一新民小学”,校长、教员全都换了,还教日本歌,学校沦为殖民教育的工具。但年少的韩天卫内心有着坚定的判断,他心里明白“共产党是救国的”,他打心底不愿做亡国奴。更可怕的是日本人攻入后,无恶不作。韩天卫亲眼瞧见,一个小孩碰了日本兵的猪,被打得胳膊都坏了;喝醉的日本兵,无缘无故地打站在街边的警察;就连韩天卫和小伙伴也常被日本小鬼拿着木棍、木刀欺负,惶惶不可终日。
太原城在日军的铁蹄下熬过了漫长的一年。这一天,转机悄然出现了。韩天卫的朋友,一位同样身处困境的十六岁少年,和韩天卫共骑一辆菊花牌自行车,朝着当时唯一开放的城门奔去。途经城门时,两个日本哨兵和伪警正忙着检查大车,他们趁机悄悄地骑车通过了。路过汾河桥时,遇到一个在汾河桥边小便的日本兵,他们也幸运地未被阻拦。但是骑了二十多里地后,前方突然传来机关枪声,二人惊慌失措,连忙和一些老百姓躲进一间破土房里。屋外,日本汽车的轰鸣混着游击队的枪声,此起彼伏。直到敌军车辆渐渐远去,他们才小心翼翼地沿着小道继续赶路。就在一处无路可走的地方,一个十七八岁、穿灰布军服的小战士出现在眼前,二人赶忙跟上,终于找到了游击支队。在支队待了几天,韩天卫又跟着负责敌军工作的同志到了岚县。后来的韩天卫穿着灰色棉军服,右臂戴着醒目的“八路”臂章,腰间挂着六轮子,和以前那个在太原城里担惊受怕的小学生完全不一样了。
展开剩余45%《一个太原的小学生》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战争,孩子的语言简洁而直白,却更显心酸。韩天卫是一个“安静”“规规矩矩”的少年,可提及日本兵欺凌中国人时,语气中藏着压抑和愤怒。讲述的过程中,作家并未刻意塑造“小英雄”的形象,而是真实还原他在奴化教育下的隐忍、无奈。当学校要求学生们撰写《给日本小朋友的一封信》时,韩天卫内心满是抵触,却又不得不写,这种矛盾心理的勾勒,契合了孩子的无助、无奈的处境,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战争迫使孩子们过早地直面生死、暴力和压迫,经历了超越年龄所该承受的苦难。最终,韩天卫选择出逃,他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自由,正是对战争罪恶进行有力的控诉。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也体现了何其芳创作风格的转变。他早期的诗歌,如《预言》《画梦录》等作品,沉浸于孤独、忧郁的个人抒情,语言朦胧而诗意。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何其芳奔赴延安的经历,成为关键转折点。他走向街头、村庄和战场,开始关注现实,用朴素的文字记录民族的苦难。《一个太原的小学生》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在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谈话记录的穿插,加上全篇冷静克制的笔调,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对话的节奏、细节的选择等,都体现了何其芳的文字功底,但此时的文字,目光则投向了广阔的现实,带有一种深沉的思索,这也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精神的转变和觉醒。
何其芳笔下韩天卫的出逃、抗争,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少年的觉醒,更是一个民族不屈、无畏精神的复苏。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无数像韩天卫一样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正如文中所说,“燃烧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改变了许多事情,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情感”,重塑这片土地的未来。即便在战争的黑暗中,民族的精神火种始终传承,人性中的光与希望一直都在,永不熄灭。
吴沛全国配资炒股门户
发布于:山西省嘉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